发布时间: 2016-06-14 10:56 来源:快养生网
受访专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防控中心常务副主任 王临虹
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原所长 高芳堃
西安体育学院健康科学系教授 苟 波
美国杜克大学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血压、体温、呼吸速率、心率、疼痛感和走路速度是衡量身体基本机能的重要信号,仔细观察它们的变化,努力将其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是长寿关键。
指标一:血压。血压变化直接反映心血管系统的运行情况。世界卫生组织将140/90毫米汞柱定为高血压的界限。正常人在运动、情绪波动、过度劳累等应激状态下,血压偶尔超标,但干扰因素消失后血压能自行回落至正常值,则无需过于担心;但如果血压升高维持一段时间,无论在家里、诊室或是动态血压监测,测出的血压值都超过140/90毫米汞柱,就是高血压了。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防控中心常务副主任王临虹表示,高血压本身是一种疾病,也是诸多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她建议,日常生活中要积极改变生活方式,比如限盐、减重、戒烟、运动等,以预防高血压;35岁以上的人要定期测量血压,一旦超过140/90毫米汞柱,就要去正规医院就医,尤其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更应注意;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一定要坚持治疗和监测血压,将其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切忌盲目自行停药或减量。
指标二:体温。体温反映新陈代谢的强弱。正常人腋下温度为36℃~37℃,一天中略有波动,早晨略低,下午略高,一般相差不超过1℃。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原所长高芳堃说,体温还与年龄有关,一般儿童体温较高,新生儿和老年人较低。运动、进食后,女性月经前或妊娠期体温稍高,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等对体温也有影响。
机体产热、散热受中枢神经调节,很多疾病都可能让体温的正常调节机能发生障碍。一般来说,体温高于41℃或低于25℃时,将严重影响各系统功能(特别是神经系统的活动),甚至危害生命。高芳堃建议,每个家庭都要有一个体温表,及时监测体温,一旦出现发热要及时就医。老年人对体温变化的敏感性大不如前,很多时候感觉不到自己发烧了。因此,当精神不济、没有食欲、反应能力变差时,最好先量量体温;如果体温达到37℃左右,说明体内可能已经发生感染,需要及时就医。
指标三:呼吸速率。相对来说,呼吸越快、越短促,说明心肺功能越差;呼吸越慢、越深长,则心肺功能越好。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医学中心主任、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安德鲁•威尔研究发现,一个人每天大约呼吸1.7万次,每分钟进入肺部的空气约为0.946升,但真正进入肺部的空气远低于这个数字。研究表明,现代人呼吸速度比古人快,每次只用3.3秒。浅快的呼吸导致换气量变小,让大脑缺氧,还与焦虑、抑郁、心脑血管疾病,甚至癌症密切相关。
西安体育学院健康科学系教授苟波说,人的寿命与心肺功能关系密切。深呼吸时吸入氧气更多,器官利用率更高,甚至能让人多活几年。要想减缓呼吸速率,一方面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加肺活量;另一方面可以练习深呼吸。可采取“吸-停(屏气10~20秒钟)-呼”的方式,吸气时尽量用鼻子均匀缓慢地深吸,呼气时要用力往外吐,最大限度排出废气。每次深呼吸练习3~10分钟,每天2~3次。
指标四:心率。一般来说,正常人的心率在每分钟60~100次。多项研究发现,心率越快预期寿命越短,心率每分钟小于90次的人不易得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心率越快,出现心血管事件的几率越大,死亡风险也越高,把心率控制在每分钟60~74次,生命最安全。
无论冠心病患者还是正常人群,静息心率加快都是潜在危险因素。将心率降下来是预防心血管病的重要手段。高芳堃提醒大家,生活中应加强运动,改掉抽烟、酗酒、熬夜等坏习惯,同时保证充足睡眠、保持好心态、避免发怒,有助于稳定心率。运动对心脏的益处是长期且效果最好的,坚持运动能让心率慢慢降下来。冠心病患者更要将心率减慢,除了适当运动,还可借助药物控制。需要注意的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的老年人,心率容易因活动量的增加而变快,最好选择中等强度的缓和运动。
指标五:疼痛感。疼痛是身体不适时发出的最直接信号,是一种自我保护机能。在医学界,疼痛被认为是重要的生命体征之一。很多人对疼痛见怪不怪,主要应对手段以“忍”为主,殊不知疼痛不仅是一些疾病表现出的症状,本身也是一种病。严重慢性疼痛会导致各系统功能失调,甚至危及生命。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医院门诊病人中,约有2/3的人正在或曾经遭受疼痛的困扰,大约85%的疼痛患者并没有得到及时治疗。高芳堃建议,一旦出现疼痛要立即去医院诊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不要乱吃止痛药,以免掩盖原有疾病症状。
指标六:走路速度。美国杜克大学护理学院、杜克全球健康研究所副教授珍妮特•贝特格认为,走路速度是提示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算得上检测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情况的一盏“指示灯”,在预测平均寿命方面也比年龄和性别更精准。此前,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研究者综合9项研究得出结论:走路速度快慢可以预测寿命长短,尤其在75岁以上人群中更准确。普通人的走路速度是0.9米/秒,低于0.6米/秒的人死亡风险增加,超过1米/秒的人寿命较长。走路快慢还可以提示一些复杂的健康状况,比如认知功能和精神状况。贝特格说:“一个人的步行速度比正常人慢,说明他的某个系统或者精神健康出了问题。”
高芳堃说,生活中应注意观察家中老人的走路速度,如果突然减缓,应去医院做相关检查。如果老人的常规步速小于0.8米/秒,也就是5秒内走不到4米,说明肌肉力量萎缩较严重,有可能发生了肌肉减少症。要想保证走路速度,增加日常锻炼必不可少,快步走就是不错的选择。苟波建议,快步走每次持续40~60分钟,刚开始锻炼的人可以从快走半小时起,然后逐渐延长时间。快走时,一般应使心率维持在每分钟120~140次,身体微微出汗为宜。▲(生命时报记者 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