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如何普及性常识

内容: 

  迷津之一:发现孩子浏览色情网站怎么办?

  很多家长都担心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控制不住性冲动,而做出出格的事情。年轻人本身性冲动较强,自控能力又较弱,如果再加上色情信息的诱导,性兴奋明显增强,“犯错误”的机会就大大增加了。因此,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浏览色情网站或者看色情视频,往往会焦虑、愤怒,不是斥责一番,就是纠结于不知道和孩子怎么谈这样敏感的话题而非常苦恼。这种情况在青少年性教育中十分常见,也是一个难点和重点话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首先了解几个知识层面的问题:

  首先不得不承认,浏览色情网站是一个全球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青年人正处于性激素突增的时期,性冲动很强烈,有没有合法的性伴侣在身边随时满足自己的性需求,加之他们渴望了解性的方方面面的东西,在不妨碍别人的情况下,私密的浏览色情网站无疑是青年人的首选。色情图片或视频,能增强观众的性兴奋水平,达到较高的性唤起程度。如果在观看的时候自慰,可以很轻松的达到性高潮,从而缓解性冲动,让人轻松愉悦。

  此外色情网站上面的图片或视频往往呈现的是观众在日常生活中从未见过或尝试过的性现象,满足了很多观众,特别是青年人的性好奇心。当他们看到新的现象时,会和同伴讲述,甚至炫耀,得到同伴的“刮目相看”对年轻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事情。

  再有,色情网站上面的图片或视频往往涉及到暴力、乱伦、性虐待等对女性不尊重、不友善的内容,满足很多男性的观众的性征服感的心理需求。因为这种需求在现实生活中是不能合理合法的实现的,所以人们只能在看色情视频的时候需求平时达不到的性满足。

  荷兰近年来很多性教育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青年人(小学高年级已经不少见了)都会浏览色情网站,男孩子多于女孩子;他们浏览色情网站的目的最多见的是满足性兴奋,较少见的是学习性知识;以满足性兴奋为目的的孩子,是接受过正规性教育的孩子,没有证据证明这部分孩子的首次性交性行为发生时间因为观看色情视频而提前;其中以满足性知识为目的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宗教背景的原因,家庭和学校都不会对他们进行性教育的孩子,这部分孩子中性传播疾病、艾滋病感染率、性犯罪、非意愿妊娠、性心理障碍等问题较为明显。

  通过上述情况,我们不难看出,青年人浏览色情网站有一定的必然性,也是可以理解的时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和老师对青年人这样的行为听之任之,毕竟他们不是成年人,他们渴望成长,他们对自己行为的远期结果的预见性较差;渴望自己做决定,但是做出的决定经常变化,行为的稳定性较差。家长和老师应该适时适度的引导他们,给他们创造更多的“知情选择”的“知情”机会,培养他们“知情选择”的能力。孩子把色情网站作为他们学习“性”的教科书的情况是可怕的,因为他们看到的往往不是真实的人类的性行为,而他们从来没有得到过正规教育,不知道真实的人类的常见的性行为是什么样的,把色情、暴力、性虐待的情形信以为真,并模仿着做了,给别人和自己都带来很大的伤害。在此就这个问题提出以下几个处理原则,供大家参考:

  第一、把色情网站作为一个大众话题和孩子,不要直面孩子的行为,这样可以避免孩子的逆反心理。

  第二、告诉孩子色情网站的目的是盈利,因此会用各种方法吸引人的眼球。因此里面的内容绝大多数不是真实的情况,就像其他电影一样,是编辑出来的影像不是真实生活。成年人经过真实生活中自然而然的性体验后,懂得如何分别真伪,不会影响他们的正常的生活。但是未成年人还处于性的快速发展阶段,还没有完整体会真实的人类美好性生活,因此很难避免色情网站的负面影响。所以所有的色情网站都是为成年人准备的,不适合未成年人浏览。

  第三、对于小于12岁的孩子,家长还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控制他们的生活,因此可以禁止他们看;对于中学生来讲,家长的管束力已经不起什么作用了,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色情网站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人类真实的美好性爱是什么样子的。告诉孩子性兴奋是一种让人振奋的积极的感受,性爱是满足性兴奋的途径之一,这是基于爱情的自然而然的行为,是一种把自己的爱表达给伴侣的非常重要的特殊的方式,也是自己享受伴侣的爱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必须是双方相互体贴、相互愉悦的。色情网站可以帮助人们提高性兴奋,不是学习性爱的教科书。

  迷津之二:同性恋与同性性行为的区别

  越来越多的人有了这样的认识,即原来只听说在监狱、远洋航行的轮船和军队里同性恋多见,现在在大学、甚至中学校园里,同性恋也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所以同性恋越来越多。由此引发了家长和青少年双方面的焦虑:家长们防孩子“早恋”还来不及呢,现在更担心的是,孩子可千万别被带成同性恋了;青少年一方面渴望了解更多的同性恋的知识,一方面会因为自己有些时候无法把握自己的性冲动(性梦里面有同性)或无法解释自己的某些性行为(被同性抚摸感觉也好)而担心自己是同性恋,从而纠结于心。

  其实,家长和青少年这些担心绝大多数是因为缺乏关于同性恋的相关知识造成的。而基于知识层面的教育是最简单易行的了。在此我把和同性恋话题最相关的几个概念做一下澄清:

  第一、什么叫性取向

  性取向是“持久性的对一个或两个性别产生的情感、浪漫和性吸引。”(Sexual orientation refers to an enduring pattern of emotional, romantic, and/or sexual attractions to men, women, or both sexes。)由此可见,在这个定义中没有提及性行为。所以,性取向和性行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人们通常所说的同性恋指的是具有同性性取向的人,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性取向就会导致什么样的性行为。个体被异性吸引一定渴望和异性发生性行为;个体被同性吸引一定会渴望和同性发生性行为。但是,这个命题的反命题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个体和异性发生了性行为,不一定表明他(她)的性取向一定是异性(异性恋);个体和同性发生了性行为,不一定表明他(她)的性取向一定是同性(同性恋)。

  第二、性取向是不可改变的

  性取向在个体出生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下来了,不受环境影响而改变。性取向不是一种选择,也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虽然科学界的对于性取向的共识指出,性取向是持久性的,不可改变的。但对于人类来讲,性行为是高度可控的。所以一个人完全可以有与性取向不相符合的性行为。也就是说,一个异性取向的人,可能涉入同性性行为,而一个同性取向的人,可能涉入异性性行为。所以,区分性取向与性行为,是很重要的。比如一个同性取向的人可能选择与异性有性关系甚至结婚,这只说明他(她)的性行为对象是“异性”,并不意味他(她)的性取向“变为”异性取向。有些人相信所谓“假性同性恋”或“境遇性同性恋”,他们举例认为军队里、寺庙里,有些人是同性恋,但离开之后,就不再是了,并以此来证明性取向是可以改变的。这也是典型的将性取向与性行为混淆的例子。这些人中很多只是在特定环境里,由于缺乏接触异性的机会,所以介入同性之间的性行为。他们从未属于同性取向。

  第三、如何判断自己的性取向

  性取向的定义是指对于某个性别(或两性)的性欲望和感情欲望。所以判断性取向,两个因素都需要具备。很多人仅仅通过机械摩擦,就能勃起甚至达到性高潮,所以仅依靠性行为判断性取向,是完全不可靠的。性取向的出现,并不须要有性行为或感情关系经历。有些人错误地以为,如果没有尝试过,性取向就无法判断。性取向实际上是一种直觉,即使一个人在还没有任何性经验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判断自己的性取向。有些人常用“喜欢”来表达亲密关系,但喜欢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但如果不具备性吸引,那显然也与性取向无关。同性性取向的人,完全可以喜欢异性,也能有很深层的友谊。性取向是只有本人自己,通过自己的直觉,感觉性吸引和感情欲望,才能做出判断的。

  第四、性取向什么时候才能被自己完全意识到

  一般来讲,一部分青少年在12岁的时候已经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了。另一部分青少年要在12岁-16岁的阶段继续探索自己的性取向并逐步确定下来。绝大部分人在20岁的时候都能清晰的知道自己的性取向了。但是也有一些人可能在40-50岁才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并深信不疑。这些情况都是正常的,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的早晚,与个人经历、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有很大的差异。这就是虽然科学界对于同性性取向在总人口中的分布已有共识,但具体在每个文化中,“同志”的比例却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文章开头提及的所谓“同性恋越来越多”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对这个问题缺乏知识造成的。实际上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开放,越来越多的同性取向的人更早地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人敢于在自己生活中(或至少在一定范围内)以自己的真实本质生活,才给人这个所谓“同性恋越来越多”的印象。

  第五、性取向是一个

  性取向是一个轴,两端是100%的同性恋和异性恋,中间是100%的双性恋,人类的性取向可以在整个轴上的任何一个点上。现代研究结果指向性取向确实是二元化的,也就是说大部分人是处于接近“纯粹”异性取向的位置,一小部分人处于接近“纯粹”同性取向这个位置,也有一小部分人处于中间位置(即双性取向)。现代研究,综合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以及人口统计结果显示,异性取向约占总人口的95%,同性取向约3~5%,双性取向约

  第六、关于双性恋

  事实上,双性取向的人,是可以从两性中任何一个获得性和感情方面满足的。所以,真正的双性取向的人,并不必须同时在生活中发生与两性的性关系,绝大多数双性取向的人,在生活中的任何阶段,是可以与异性或者同性建立稳定的一对一关系的。否认双性取向的存在,也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这些否认的存在,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有些自称是双性取向的人,确实是实际上是同性取向而不能接受自己的人,甚至有些人以双性取向为借口,解释自己为什么在有了固定的异性情感关系甚至婚姻之后,还在关系之外有同性关系。

  另外一点也应该提到,学术界有些人曾认为,双性取向意味着对于两性的性兴趣是大约对等的,这个看法现在已不再被科学界接受。性取向从很大角度上,并不具备可量性,所以对于两性各自的吸引程度,已不再被看作判断双性取向的标准之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