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丹丹拉手陪母亲走过最后时光 我们终究要学会告别

内容: 

今日凌晨,宋丹丹发文称:母亲生命垂危,不知何故唯有拉着手才睡得踏实安稳,我便这样拉着~我也踏实安稳~儿子巴图把它拍下来拿给我看,我说:“有一天你也要这样拉着我呢~”

宋丹丹拉手陪母亲走过最后时光 我们终究要学会告别

宋丹丹拉手陪母亲走过最后时光 我们终究要学会告别

九点再次更博,告知母亲今晨三点四十分去世,临终前宋丹丹一直拉着她的手。

宋丹丹拉手陪母亲走过最后时光 我们终究要学会告别

内容引发众多网友泪奔,有网友评论道:“生命虽短暂,有爱不惘来”、“看到最后一句
忍不住泪目。生命短促 一代一代的传承,很无助
也很神奇。”、“真是,我也眼泪盈眶,人死弥留之际,让自己惦记的人守在旁边拉着自己的手走最后一程、何尝又不是一件宽慰的事!想想以后自己都可能没这好
福气吧!”

每个人都会经历死亡,也会看着亲人离开,这种生离死别的悲伤痛苦是人生的必然之路,但是你会如何面对亲人的死亡,如何跟自己的生命告别呢?

毕淑敏曾在《写下你的墓志铭》书中讲到,如果是她,可能会这样来面对离别:

理智的预想何处临终

如果有人问,你希望死在哪里?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死在家里。

死在家里,其实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世界变了,和早年间不一样了。那时,一个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看到了老人和动物的死亡,他们接受死亡并不大惊小怪。摘下一块门板,把死去的人放在上面,并不恐惧。各种有关丧仪的习俗,寄托着哀思,也稀释了痛楚。

如今,大家住在密不透风的钢筋水泥森林里,失去了田园的宽阔和农舍的疏朗。如果有一个濒临死亡的人执意要死在家里,估计大家都会不知所措。茫然和惊吓还有无尽的焦灼,会使活着的人煎熬在巨大的混乱中。

我希望我的家人对我的死亡有比较充分的准备。他们首先在精神上接受这件事情的必然性,不悲戚
和惊惶。在我最后的时刻,保持温和的平稳与冷静。如果实在忍不住,就轻轻地哭泣几声,以示告别。如果在我远行时分,回头看到他们捶胸顿足泪眼滂沱,我会感
到无能为力并深深地不安和愧疚。

我希望不要抢救我,不单是为了节省药品,而是因为这样做违背了我的意志。

我已无怨无悔地度过了人生,当应该画上句号的时候,迟迟不落笔,这个尾结得不好,是为憾事。

临死之前,我希望当我不想喝水的时候,就不要喂我水了;当我不想吃饭的时候,就不必劝我吃饭
了。我不喜欢某部电视剧中的情节,一位老太太马上就要咽最后一口气了,一位晚来的孝子扑到她跟前说,孩儿来晚了,还没来得及孝顺您老人家。您一定要把孩儿
给您带来的这块点心吃了……说着就把一块硬硬的糕饼塞到老人嘴里。结果老人头一歪,死了,饼子也从嘴里掉出来。我觉得这个孝子在母亲最后的时候,考虑的不
是老人的实际情况,而是他自己的情感需求。这就不是真孝,不是大孝。当然,可能也和无知有关。

国人常常以为只要能吃就是好的,其实大谬。当死亡驾临的时候,能量就是有毒的东西了。

死亡是生命成长的最后阶段。闲暇之时,不妨为自己设计一下死亡,如同一个读书郎,盘算着上哪所大学哪个专业……

机智的盘算临终准备

曾看到一篇文章,是几位日本女性,谈她们对死亡的准备。从四十多岁起,她们就柔和淡定地筹划
这件人生大事,先是把家中的布局改成适合于老年人居住,然后精简家具,处理杂物,特别是将纯属个人秘密的信件和日记焚烧一空。把自己的整个生存状态,清点
得好似一家盘空的商店,随时都可结账……读时,心好像被一只略带冷意的手轻轻握着,微痛而警醒。待到读完,那手猛地松开了,有新鲜蓬松的血,重新灌注四肢
百骸,令人感到阳间的温暖。

第一次清晰地觉察生人对死亡的准备,是十几岁下乡时,房东大娘在秋阳下晾晒老衣。她脸上欣赏
的神色和寿装绚丽妖娆的色彩,令我感到老人有一种早日套入它们的期待。细想起来,农牧社会的死亡,也是节俭和孤立的。一个人死了,涉及的不过是几件旧衣,
或烧或送,都好处置。其他农具家具炊具,属于大家庭,不会也不应随了死者遁去。

我原以为死亡的准备,主要是思想和意志方面的,属于哲学和宗教的范畴。现在才发觉,物质和事务的处理,也非常重要。或者说,只有更明智巧妙地摆下人生的最后棋子,才是更完美地获得善终与尊严。一名演员,演出序曲的时候,就该考虑到最后的谢幕。

永别的艺术,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日本女人的想法,像她们的插花,细致雅丽,趋于婉约。我想,这门诀别的艺术,不妨有多种流派,比如豪放幽默,韵味悠长或斩钉截铁,都可以事先多次设计,身后一次完成。

最后,想用网友一丑哥W-的评论来说,人生一世,或浓,或淡,唯心可知,若父母真用了心爱孩子,孩子也用了心爱父母,彼此无所亏欠,我想离别时没有遗憾,没有痛苦,最后的牵手和陪伴都是为了圆满,幸福和爱的周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