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6-04-06 13:35 来源:快养生网
4月5日晚间开始,各大网站纷纷爆出一名外地来北京办事的女子4月3日其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北路望京798和颐酒店入住时,被陌生男子跟踪后强行拖拽的消息。
案件还在进一步调查中,不过网上有视频,众网友也为此议论纷纷。
眼尖的网友发现,视频里明明是有其他人在场的,为什么没人搭把手?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经典的心理学效应,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尼和达利(1970)发现当有其他的旁观者在场时,会显著的降低人们介入紧急情况的可能性。自1980年以来,有60多个实验研究比较了独自一人或与他人在一起时的亲社会行为表现,结果发现,大约有90%的实验都证明独自一人时更可能提供帮助。研究还发现,在场人数越多,受害者得到帮助的可能性越小。拉塔尼和罗丁(1969)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
一方面,他人的在场和出现影响了个体对整体情境的认知、判断和解释,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对自己陌生情况进行判断。人们既缺乏对行为措施的心理准备也缺乏对行为的信息资料。因此每个人都试图观察在场每个人的行为资料以澄清事情的真实、自己的模糊认识。从他人行为动作中找自己行为的线索和依据。
另一方面,在紧急情况下,当有他人在场时,个体不去救助受难者的(社会)代价会减少。见死不救产生的罪恶,罪恶感、羞耻感,责任会扩散到其他人身上,个体责任会相对减少。我们说,为了对处于困境中地人提供帮助,个体必须感到自己有责任采取行动。但是,当有许多人在场时,就造成了责任扩散,即个体不清楚到底谁应该采取行动。帮助人的责任被扩散到每个旁观者身上,这样每一个人都减少了帮助的责任,容易造成等待别人去帮助或互相推诿的情况。
遇到危险后,我们该如何求救?
说到求救,为了避免“旁观者效应”,与其大声呼喊更多的人来救你,不如将责任具体到某几个人或者一个人身上。
如果你不幸成了受害者,需要别人的帮忙,一定要让周围的人明确知道这是危急状况。你要主动让旁观者中的一个人感到有责任帮你渡过难关。在一大群看客围观之下,我们以为大声求救肯定会有人出手,但正确的做法是死死盯住一个人,向着他恳求,告诉他你需要帮忙。这会让他突然感到帮你是责无旁贷的,而且会带动其他人帮忙。
可是,即使是对着一个人使劲地呼喊,由于当时环境的模糊,很多人还是会不知所措。就如网上那位女子说的“我的喊叫声把酒店的保洁人员叫过来了,他一开始以为我们是小两口在吵架,就在旁边看着,没有强烈的制止。”
如果是小两口打架,贸然出手帮忙是要出洋相的呀!社会上每一个人对所发生的的事情都有着一定的看法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但每当有其他人在场时,个体在行动前就比无人在场是更加小心的评估自己的行为,把自己准备做出的行为和他人进行比较,以防出现尴尬难堪的局面。比较结果当他人都不采取行动时,就会产生对个体利他行为的社会抑制作用。
在那种危机的情况下,如果你深陷危险中还有可能做点啥,不如尽可能去攻击你旁边的人,比如破坏别人的财务,拉包,踹别人几脚等。
如果你是旁观者,发现现场环境模棱两可,但你发现有人可能需要帮助,就应果断采取行动,毕竟出洋相只会窘几分钟,而你的行动或许可以救人一命。如果现场还有其他人,你要意识到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推卸责任,只要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会担起责任。当你还需要发动更多的人一起帮忙时,你要指定具体的人,具体的指定会打消人们推卸责任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