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不会得艾滋病?

内容: 

如果要根据提问次数把关于HIV/AIDS的问题排一个序,关于「会不会得艾滋病」这类问题无疑能够荣登「冠军」宝座。从开始研究HIV到在一些公益机构从事HIV相关咨询工作,我已记不清楚回答过多少次类似的问题——「接吻会不会传播艾滋病」「口交会不会得艾滋」「万一安全套破了怎么办」……提问者往往是和他人发生了亲密行为后出现了「恐艾」情绪,虽然大多人都知道HIV主要通过性、母婴、血液三种方式传播,但「性」传播是日常生活中最为人关心的。

那么,如果一个人「不小心」和他人发生了高危性行为,他得艾滋病的几率到底有多大?

我会不会得艾滋病?

研究HIV性传播的确切概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研究者们需要招募一群正常人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跟踪随访他们进行性行为的方式、次数、安全套使用情况以及他们性伴侣的HIV感染情况等。可想而知,无论是因为时间太久记不清还是故意隐瞒,这样的研究结果并不准确,而且不同研究得到的结果可以差别很大。除此之外,普通人很难清楚其性伴侣到底是不是HIV感染者,特别是性伴数比较多的情况。要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需要招募一批有固定阴性伴侣的HIV感染者,一段时间后检查阴性性伴的感染情况,并通过统计学手段把各个研究结果进行合并,以此来估计出性传播HIV的大致概率。

如果把性传播HIV的风险根据无保护性行为方式进行排序,大致结果是这样的:

1.肛交(被插入方,「受」)

2.肛交(插入方,「攻」)

3.阴道交(被插入方)

4.阴道交(插入方)

5.其他性行为方式(口交、手淫等)

但即使是感染风险最高的「小受」,其单次传播概率也仅为1.4%左右(每71次暴露行为1次传播),男、女结果相近。而阴道交的插入者感染概率只有0.04%。

你可能会奇怪了,不是有很多病例「一次就中标」么?如果HIV的传播风险真的那么低的话,那为什么现在感染HIV的人越来越多了呢?

在评估某种行为是否会传播HIV的时候,除了一般的概率,还有很多其他因素需要一起进行考量。传播风险是对群体而言的,对个人来说那就是1或0的关系。确实有人一次不小心就感染了,同时也有人「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的。概率就像是上帝在掷骰子,丢到你头上了,也是无奈的事情。

另外,还有很多因素并没有包括在这些「平均」数字里头,比如患有其他性传播疾病,感染者体内病毒含量很高,男方没有割包皮,女方处在月经期,性交过度激烈,性交时间过长,肛交之前灌肠,口交前后刷牙或者口腔有溃疡破损等,都会明显增加HIV传播的风险。比如细菌性阴道炎会导致女性感染HIV的风险提高8倍,而感染者体内病毒含量每高10倍,传播风险会增加2~3倍。

虽然单次性行为传播风险看起来不高,但多次暴露无疑会使传播风险上升。换句话说,你和HIV走得越近,接触越频繁,HIV黏上你的概率自然也就越大。如果一个女性和HIV感染者进行了100次无保护阴道交,其累积感染概率可高达10%,这还不考虑其他「加分」因素。

有「加分」因素,自然也有「减分」因素:治疗其他性传播疾病,通过服用抗病毒药物来降低体内病毒载量,包皮环切,充分润滑,进行有效的暴露前预防和暴露后预防(具体参看其他资料)等,这些措施都被证明能够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

在实际情景下讨论艾滋的感染风险,需要综合以上因素进行考量。对艾滋而言,造成传播必须有一定的病毒量进入体内,虽然科学家们可以在唾液、泪液等体液中检测到HIV病毒,但含量是很少的,接触这些体液并不会导致感染。如果接吻要传播艾滋,除非你满嘴溃疡,还吃了别人一杯左右的口水估计才有可能。再不然就是两个人亲的太猛以致鲜血淋漓。这也是为什么说唾液是「安全体液」的原因。至于「安全套破了怎么办」,其实这是关于安全套为什么不能百分百阻挡艾滋的问题。套套质量不可靠,不正确佩戴套套,错误使用油性润滑剂,带两个(或者多个)安全套,性交过程中安全套则更可能破损、滑脱,这样就有可能感染HIV。

总结一下:

要明确性行为传播HIV的确切概率并不容易,研究给出的平均结果显示单次暴露感染风险并不高,最高的行为方式是肛交(接受方);

一次暴露也有可能感染,多次暴露风险增加,还有包括其他性病等因素会加大传播风险;

没有一种方式能够保证把HIV性传播风险降到0,所以如果你不了解那个即将和你「亲密接触」的朋友,请把他(她)当做潜在的感染者,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比如正确使用安全套,明确对方感染状态等)来降低传播风险;

艾滋传播需要一定的病毒量进入人体,唾液含病毒量极小,是安全体液,日常接触不会传播艾滋。

最后提醒一句,如果怀疑自己可能感染,唯一的确认办法是到当地医院或疾控中心进行检查,不要根据任何症状瞎猜瞎想。艾滋病只是万千疾病当中的一种,可防可治,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请记住,只有「小心」爱,才能「放心」爱。

转载微信公众:优艾